产品
  • 产品
搜索

个性化产品

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 关于中国传感器发展中的四点思考
产品中心
更多
用户登录
更多
详细内容

关于中国传感器发展中的四点思考

一、重组国家队,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创新一一培养多个领域传感器专业领军人才

.传感器如今发展己经到新的阶段,以硅基材料为主的MEMS传感器,无论从工艺、装备、性能都到“极限”,我国很难进行超越,即使要超越其代价也非常巨大,且国内基础研究薄弱,专业人才匮乏,跟在别人后面,受制于人是现如今必然的过程。

需要重组国家队,重组而非完全新建,其主要任务是:

加强基础的研究,开展新材料、新原理、新工艺、新结构等新型传感器的研发;

对于国际上.的传感器做出提前布局和预研,如石墨烯传感器、量子传感器、柔性传感器等;

对国内长期没有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工艺、卡脖子的技术进行重点的攻关;

提供我国传感器发展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实施部署等咨询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

国家提供大量资金对国家队进行支持。

通过重组国家队,也可以培养多个领域传感器专业领军人才。

二、强化传感器产业链的研究和建设,培育中国传感器标志性企业

一方面通过“补链”、“固链”、“强链”,实现传感器产业链.化,另一方面通过MEMS技术+IC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传感器产业链现代化。

“补链”:MEMS传感器专用设计软件、智能传感器专用设计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传感器产业化生产(工艺)技术、传感器专用检测技术。

“固链”:传感器制造链条中工艺规范的固化,检测方法的固化,封装规范的固化。

“强链”:传感器工艺装备的国产化、检测装备的H产化。国家应重视传感器工艺装备和检测装置的研发和行业推广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MEMS技术和1C技术的深度,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由专门的部门来研发,如“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国家应加强资金投入,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安心研究,无后顾之忧。企业大多数难于解决这类问题的,因企业.考虑的是盈利和生存问题,何况中国企业赋税确实很重、传感器大部分还都是小微企业。

国家应该通过科研项目等方式,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主要过程参数测量行业,培育一批国内传感器标志性企业。使其在技术、产业、市场和.方面,逐步具备同国外企业竞争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培养的过程,按近些年的趋势,国产.的传感器、仪表与国外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通过强化传感器产业链的研究和建设一一培育中国传感器标志性企业也是当前传感器产业发展要务之一。

在传感器产业化方面,国家应该出台政策:推进国产传感器、仪表产品在工程上应用。要求国内主要设计院,在设计阶段,传感器和国产.仪表的占比,不低于50%。

三、用好、用活现有的MEMS传感器芯片工艺线一一培养传感器大国工匠

传感器芯片的研发是推动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根本。传感器芯片企业的生存是难中之难,在传感器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部分企业去搞传感器应用,而不愿搞传感器芯片的研究和开发,因为搞传感器芯片投资大、难度大、见效慢、风险大,这里有国家政策、体制、机制等问题,但其本质是对传感器技术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如放弃研发传感器芯片,传感器应用难以为继,而且受制于人,会重蹈集成电路芯片之覆辙。不在传感器芯片上下功夫,不厚积薄发,想走捷径,中国传感器产业要取得突破性发展是很难的,甚至是没有希望的。

这需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下决心、下狠心。

但是,国内4英寸以上MEMS传感器生产线至少有20条(以传感器为主的生产线),其中研发线5条、压力线4条、压力+惯性线3条、惯性线5条,惯性+磁传感器线1条、磁传感器线2条。

据了解,这些生产线除5条研发线外,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问题是开工率严重不足。开工率不足的原因是某种传感器产品的产业化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没有解决产业化的市场,没有市场需求,或没有规模化的市场需求,传感器产品达不到量产的指标和目标;

二是即使有规模化的市场需求而传感器的产业化技术或工艺技术没有解决,造成废品率高,成本增加,或者某些材料和辅料供应有问题,工艺线难以开工;

三是有些生产线并不完整,缺少某些关键设备;

四是传感器的工艺线运行成本很髙,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为继。

有些生产线成为摆设、供参观之用。毎一条生产线的建设均需巨大投资。

希望不要再盲目投资传感器芯片生产工艺线,而是用好、用足现有的芯片工艺线,这需国家、政府牵线,企业协作、共盈,关键是要转变观点和思维方式,要打破行业壁垒、要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实现工艺线在全行业“低价格有偿”共用;其次应将专用的工艺线进行适当组合构成柔性工艺线;规划每条工艺线的专业分工和主业产品。这些需发挥中国特色的优势,发挥政府的作用。

传感器可以说是一种“高技术工艺品”,通过MEMS传感器芯片工艺线,培养传感器工艺人才一一进而培养传感器大国工匠。

四、尽快解决流程工业变送器“有器无芯”问题一一培养众多传感器企业家

目前,国内工业用压力传感器或变送器,包括硅基OEM产品,其核心部件芯片(芯体)97%以上均从国外进口,国外占据绝大部分国内市场,技术始终在外方手里,我国变送器的生产只是零部件的装配,无自主知识产权。

“有器无芯”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应该解决,而且只要处置得当,也能够解决:

1.要提升到国家层面来解决,体现国家意志,国家要有大格局,企业要有大意识。不仅要解决“有器无芯”中传感器的技术问题,关键问题,系统性问题,而且要解决传感器产业化生产问题,建立传感器产业生产专用线。

体现国家意志,当然可由国家有关部委牵头,也可由省、市地方政府出面,或两者联合之。

2.解决“有器无芯”问题,对提升传感器的技术水平,缩短国内外差距,特别是对传感器后道工序(硬封、焊接、充硅油、封装等)的工艺研究、工艺装备制造有重要的作用,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意义,而且政治意义也不能小觑,如能真正解决该问题,国外产品会立刻降价。

3.不要迷信“招标制”。招标制这一做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招标时把指标提得很高,而把价格压得很低,当然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其优势之处,但弊端也不少,如互相攻击、挖墙脚、走后门、迷信专家,.定调。应采用“协商制和招标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协商时,应广开言路、听取正反二面意见、打破行业界线、打破专业界线。特别希望K:行业、MEMS行业、传感器行业、应用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按照传感器产业链的要求实行联合攻关。

4.国家要投钱,地方政府要投钱,企业当然也应投钱。但国家应投大头,企业只能是小头,实际上过去招标中企业投资所占比例偏高,落实往往很困难。

攻关成果归国家所有,全行业都能应用,不属于仅仅参加攻关单位。攻关牵头单位,最好由第三方“利益关联度”不大、技术上比较全面、有相当基础的单位担当。

5.技术方案要充分论证,要有系统性、可行性、操作性,可分阶段实施。从芯片-芯体-传感器-变送器;专用电路+MEMS工艺集成;器件补偿、测试;应用-领域-场合-政策等几个阶段分步实施。

结语:

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近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克服了“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用市场换技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这些认识上的偏颇,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全而不大,多而不强;成绩巨大,问题不少,进步卓然、崎岖不凡;有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传感器(技术、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时代、历史赋予“中国传感器人”的天赐良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国内外形势波谲云诡,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风险犹存,必须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着想,攻破技术壁垒、打破行业界线、突破人才禁区、解破产业难点,埋头工作、厚积薄发,国家要努力、企业要努力、每一位“中国传感器人”要努力,中国的传感器一定会在“.的于无声处响起一片惊雷”!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021-69168301
021-39501053
- 销售支持
- 技术支持
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技术支持: 上海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返回顶部 seo seo